| 
 侍坐  | 
    | 
 问志  | 
 三子者:治大国,治小国,为小相,一心仕进,治理国家。专注于具体事务。 
曾皙:不求仕进,追求精神自由。是富强、文明之后的高层次境界。  | 
 哂子路,与曾皙,对冉有、公西华不表态(不表态也是态度)。 
肯定弟子的治国志向,认为他们的才能与志向是匹配的。 
批评子路的不谦让,与礼不合;对冉有公西华过于谦虚谨慎有所保留,有违敢于担当的精神。 
赞赏曾皙之志。  | 
 观点一:曾皙的话描绘了儒家理想的社会图景——太平盛世,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思想完全契合。 
观点二:不求仕进,与孔子晚年的心境契合。  | 
 共同点: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 
子路:自信、有点骄傲,直率、勇敢,不谦让。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冉有接子路回答,体会了老师笑的内涵,故意说小国,也是三年,等待君子,给自己留有余地。) 
公西华:谦虚谨慎,善于辞令。(“非曰能之,愿学焉”显然是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应对) 
曾皙:志向高洁、情趣高雅、淡泊名利。 
孔子:有理想有抱负,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诱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