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作品学习 
《庖丁解牛》是先秦____ 家学派代表人物_____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_____规律的道理。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_____,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_____,字______,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家贫,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______“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_____,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其哲学思想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______。 
2.通假字 
(1)砉然向然:      ____________ 
(2)技盖至此乎:    ____________ 
(3)技经肯綮之未尝:____________ 
(4)善刀而藏之:    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古/今) 
(1)奏刀騞然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2)乃中《经首》之会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3)进乎技矣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4)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4.古今异义(古/今) 
(6)依乎天理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7)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8)因其固然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9)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10)吾见其难为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_____________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_____________ 
③视为止,行为迟:                  _____________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_____________ 
6.“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①技盍至此乎:               _____________ 
②进乎技矣:                 _____________ 
③依乎天理:                 _____________ 
④而况大軱乎:               _____________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_____________ 
7.“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①砉然向然:      _____________ 
②奏刀騞然:      _____________ 
③因其固然:      _____________ 
④虽然,每至于族:_____________ 
⑤怵然为戒:      _____________ 
8.“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①合于《桑林》之舞:        _______________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_______________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_______________ 
④虽然,每至于族:          _______________ 
9.特殊句式 
(1)技盍至此乎:     ____________ 
(2)臣之所好者,道也:____________ 
(3)技经肯綮之未尝:  ____________ 
(4)视为止,行为迟: 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 
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1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日夜相击于前 
B.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C.①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②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D.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太子乃与见王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17.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2)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参考答案 
1.道    庄子(庄周)    顺应自然    哲学家    周    子休    老子    “道”    《庄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得出答案。 
本题中,《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家贫,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其哲学思想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庄子》。由此可得出答案:(1)道;(2)庄子(庄周);(3)顺应自然 ;(4)哲学家;(5)周;(6)子休;(7)老子;(8)“道”;(9)《庄子》。 
2.“向”通“响”。    “盖”通“盍”,何。    “技”通“枝”指支脉。    通“缮”,修治。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辨识通假字方法: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本题中,根据语境,采用辨识通假字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通假字。 
(1)“砉然向然”意思是“哗哗作响”。 
(2)“技盖至此乎”意思是“(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3)“技经肯綮之未尝”意思是“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4)“善刀而藏之”意思是“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