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言文阅读(17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门外戏:玩耍                             (2)元芳人门不顾:回头 
(3)谏父曰:规劝                             (4)是负义也:这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3分) 
A. 捐祖于野(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B.下车引之(他)    欲捐之(他) 
C. 乃载祖归养(于是) 去后乃至(才)   D.尊君在不(同“否”) 父不从,作舆(没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 
译: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1)  汝何以收此凶具? 
译: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15.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2分) 
示例: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继而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乙文“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 
16.甲文中的元芳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 (4分) 
示例:甲文中的元方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讲礼守信的”的传统美德;乙文中的原谷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我则继承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每次吃饭时都不浪费一粒粮食,写字时不浪费一张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