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33
  | 
 | 
作者:cll  上传者:cll  日期:21-07-10  | 
 
 
 13 背 影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本。 
3.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 
4.品味本文质朴典雅的语言。 
5.把握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征,学会欣赏写人记事散文。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也许是父母一个深情的凝望,也许是爷爷奶奶一个和蔼的笑容,也许是老师在作业本上留下的一个个红勾……正是生命中无数美好的感动,让人间变得温馨动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仅仅记录的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阅读它的无数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其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写作背景:《背影》是记事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事,过程中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   |   
 
   
     
         
          | 标题: | 
          《背影》教案33 | 
         
         
          | 文件大小: | 
          38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cll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