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4-16  | 
 
 
  
 
 教学目标  
 
1、初步鉴赏诗歌。  
 
2、积累“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  
 
3、讨论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改写古诗。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以初夏的天气炎热作为引子,自然贴切,引入对春天的回忆,跟随李白去洛阳城走一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自然转入对李白的介绍,ppt呈现李白的简介。明确李白是个好喝酒,爱交朋友的人。  
 
活动一:跟随李白,走入洛城  
 
学生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读后简单描述诗文内容,师总结后明确内容可以从题目入手,即题解(时间、地点、事件)。  
 
学生齐读诗文,读出节奏。第一遍后请同学点评,师明确诗文的节奏和重读,停顿等,然后小组组织自读,再全班齐读。  
 
师提问:洛阳城的笛声到底怎样让李白忘不了?引入下一活动。  
 
活动二:聆听笛声  
 
学生:玉笛。  
 
师:玉笛是什么样的笛子?  
 
生:精美的笛子。  
 
师:“暗飞声”呢?  
 
生:笛声听得不明确,隐隐约约婉转悠扬。  
 
师:笛声既然听得不真切,那为何能“满洛城”?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明确:夜晚安静的洛阳城春风带着笛声一路飘散,作者的心里全是这样的笛声。  
 
师:为什么作者心里全是笛声?  
 
生:因为这是折柳曲。  
 
师:折柳曲代表着什么?  
 
生:离别,哀怨。  
 
师呈现ppt,“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明确折柳曲与送别有关。  
 
师小结:原来在春夜的洛阳城,李白听见了代表离别的折柳曲,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这一首思乡之作。  
 
活动三:离开洛城  
 
老师配乐,全班同学在古典的音乐中尽情读出李白的思乡之情。  
 
师呈现仿句,“离愁是洛城的折柳曲,飘不回太白遥远的家乡;离愁是泪湿的双袖,擦不干岑参东望的故园。”生齐读。  
 
师:离愁还是什么呢?  
 
呈现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苏轼”  
 
生自读,小组交流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两句话来仿写。  
 
课堂展示并修正。  
 
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