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名君默(因其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少言,被同大界长歌供图 事调侃说“要口干嘛”所以建议其君为尹,随后便改名沈尹默。) ,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1971年6月1日,备受'文革'迫害的一代书法大师沈尹默,病逝于上海,享年88岁。
 
沈尹默,中国近代大书法家,一生为书法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擅长“二王”书风,为了书法教育不遗余力的推动,书法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后人尊称为现代帖学的启蒙者、开派人物,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沈尹默出生于陕西西安,其父为官,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为以后的书法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聪颖好学,在父亲指点下,开始临摹黄自元《泉铭》、叶蒸田刻《耕田馆帖》,虽然小有所成,但却不知不觉误入甜俗习气路,后来再结识陈独秀后,陈独秀评价其字说到:字其俗在骨。沈尹默恍然醒悟,虽然刺耳不中听,但却是很有道理。
陈独秀的一句话可谓是沈尹默的书法转折点,他痛改前非,重新学起,潜心“入碑”。并研究历史佳作,用心感悟,集百家之所长于一身,不断研究,发展出自身的特色,这一晃就是23年,他取法于汉魏六朝隶楷及北碑,从此打下了较为深厚的书法根基。
如果拿沈尹默对当代书法史的影响来说,沈尹默无疑是一位第一流的领袖人物,亦由此成为现代帖学的开派人物。也打破了一直由碑学所霸占的话语权,也形成了现代书坛碑帖并峙的基本格局。
虽然沈尹默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但是他对于书法的贡献,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所以我们在看待这样一位书法名家的时候,也要客观公正的去看待,不能脱离他在现代书法转型中复兴帖学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