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2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9-27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号,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接下来,我会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环节,来对本篇文章进行说课。 
 
(首先,进入我说课的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古诗,讲述了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后,在洛阳与白居易相识,表现了两人惺惺相惜的真挚情谊,同时传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和情怀。本单元一共包含五篇课文,题材涉及写景、状物、咏诗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的阅读去领会古典文学的极致魅力,同时学习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二、说学情 
 
《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要让学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八年级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因此对于诗歌内容的把握是不存在太大问题的。但是八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尤其是对诗歌的审美能力欠缺,因此需要教师从语言入手,带领学生去体悟作者情感,提高审美品味。 
 
三、说三维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讲解,我将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识记诗人相关简介;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了解酬赠诗的体裁特点。 
 
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间的深厚情谊,体会诗人豁达大度的情怀和昂扬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研读体会诗中用典和富于哲理性的语句,进而深入感受诗人的豁达情怀。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在古诗教学中,我会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①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诗词大意。②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③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上,根据本篇文章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严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促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达成,我会采用故事导入、初读梳疑、品读意境、表演体悟、拓展阅读五个步骤来设计本课。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伊始,我会PPT出示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锻炼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然后PPT出示古诗翻译,教师讲解白居易与刘禹锡两人的情感渊源,最终设疑:如此才情卓著的白居易,在他写下这首赠诗后,刘禹锡又是怎么表示的呢?进而引入本篇文章的学习。 
 
环节二、初读梳疑,知情入境 
 
1、读懂诗题,深化背景 
 
首先,我会让学生提炼信息,通过诗题,你都发现了什么?同桌间交流体会,最终明确题目点出了酬赠的人物、地点、缘由。 
 
其次,题目断句指导,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尝试断句,最终明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熟悉作者,积累名家 
 
我会让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作者简介,最终由学生概括总结。 
 
3、四读诗歌,提高审美 
 
一读:名家范读,解决字音 
 
二读:学生自读,划分节奏,找出诗歌韵脚。 
 
三读:学生齐读,把握语气、语调。 
 
四读:男女生赛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增强古文言语感,提高品悟能力。 
 
4、畅所欲言,疏通大意 
 
我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同时明确概括要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环节三、品读意境,赏词析句。 
 
(因为该诗属于七言律诗,所以我会按照“首颔颈尾”的顺序,来就诗歌进行赏析。) 
 
1、首联: 
 
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者参考书,概括首联内容,最终明确: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弃置的时光。 
 
其次,强调“凄”“置”的书写,古诗文默写是考试常考项,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调这些易错字。 
 
再次,品味“凄凉地”、“弃置身”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会指明学生进行回答。同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体会四川一带穷山恶水的景象。 
 
最后,教师总结,首联直抒胸臆,表明被贬之地偏远,被贬时间久远。(板书:直抒胸臆) 
 
2、颔联: 
 
首先,指明学生朗读课下注释“闻笛赋”、“烂柯人”的解析,进而明确该联运用了用典的手法。 
 
其次,强调“吟”“笛赋”“烂柯”的书写。 
 
最后,同桌间交流该句用典的好处,体会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终明确该联主要通过典故,表明对旧友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板书:运用典故) 
 
3、颈联 
 
(该句属于千古名句,因此需要重点赏析) 
 
首先,小组讨论交流,该联主要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蕴含什么生活哲理。 
 
最终明确:该句运用比喻修辞,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体现出的生活哲理是: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板书:千古名句)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当你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你是怎样克服的? 
 
4、尾联 
 
首先,学生自主概括这两句,同时思考最后两句在结构中的作用,指明学生回答。最终明确,该句是点睛之笔,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板书:点睛之笔) 
 
 
 
 
环节四、表演体悟,联想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发挥想象,将白居易和刘禹锡离别时的场景再现出来。 
 
环节五、拓展练习,巩固强化 
 
这一环节,我主要布置两个任务: 
 
任务一: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进行总结。 
 
任务二:背诵古诗词,同时PPT展示,要求学生就易错字词进行填空,最终同桌互批。 
 
环节六、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词 
 
2、将这个描绘友谊的小故事写下来,要求不少于400字。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