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听课评课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2-23  | 
 
 
 学校:闫庄中心初中 
时间:2010.4.16 
班级:七年级七班 
课题:《最后一课》 
开课教师:张庆菊 
一、听课记录: 
(一)   引情导学 
1.教师使用“六十年国庆大典阅兵式”PPT设置教学情境,引出“爱国”的主题。教师: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2.出示学习目标(PPT):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小说的要素,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教师指导朗读: 
速读课文,选择与你感觉一样的表情(PPT:懊悔、感动、愤怒、难过、惊讶) 
(1)学生速读课文 
(2)师生互动: 
学生选择表情并阐述理由。 
4.导学: 
(1)教师出示问题(PPT): 
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诧异 懊悔 钥匙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尺 踱来踱去 
②找出文中的主人公、重要人物,理清文章的情节,标出环境描写的语句。 
③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④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⑤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A.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B.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合作小组进行互助学习。 
2.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提高 
1.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点拨: 
(1)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精彩展示记录 
生1: 
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师生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生2: 
为什么说: 
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师生小结: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 
生3: 
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师生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生4: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师生小结: 
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3.拓展: 
口头作文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设想一下: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 
4.课堂小结: 
爱国主义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 
板书设计:(PPT)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写作手法                 心理       肖像       动作        语言 
二、评课记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明确、具体、恰当。  
  2.教学目标贯彻课堂的始终。     
        3.关于“小说”文体的目标,为了淡化文体这一要求,可以删去。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1.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安排合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3.教学过程符合学校提出的“三步骤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合理,自然流畅。各教学环节衔接紧凑,层次清晰。教学节奏适度,时间安排得当。  
  4.教具和多媒体电教手段使用得当。尤其是导语部分,“六十年国庆大典阅兵式”PPT设置教学情境,给学生以难忘的印象,爱国的主题贯穿课堂。 
5.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效果:  
  1.学习小组的互助性学习效益较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2.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3.听说读写训练扎实,效果好。 
4.要多提问后进生,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 
5.课堂上允许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四)教学基本功:  
  1.教态端正,教学行为体现新课程理念。  
  2.能制作恰当的课件,使用效果好。  
  3.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强。  
  4.语言规范流畅,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 
  5.提问和练习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目的。 
6. 板书设计层次清晰,简明扼要。最好是学生展示时,教师写在黑板上,而不是预设好,制成课件。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