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语文教学指导建议书
  | 
 | 
作者:书虫金子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9-27  | 
 
 
 模块一 
第一单元 
一、目标提示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 
    4、了解中国诗歌发展史和不同流派的风格 
    5、学习一些外国诗歌,开阔视野,了解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和相互联系。 
    6提高理解诗歌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7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纯正的文学趣味 
二、教学建议与提示 
     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欣赏诗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握意象,体会感情。 
    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  
    读诗要知人论世,注意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来把握作品的生活。读诗应知诗家语,诗歌的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形,注意品味诗歌语言的含蓄性,超常性等特点, 
中外好诗灿如河汉,教师要善于拓展延伸,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注意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诵读,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可组织一次诗歌朗读比赛。 
三、操作细则 
   1、教师要特别重视诵读,切忌一味讲诗,要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思想内涵,从读会到会读。读的形式可灵活安排,教师范读,听朗读带,个别读,集体读,分段读交替进行,要求字正腔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分析点拨要相时而动,适时适量,画龙点睛,特别重视意象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从分析意象入手,注意意象之间的联系,形成意象群,体现整体意识。 
   如《沁园春.长沙》山、林、江、河、鹰、鱼--万物,由点到面,构成意向群。 
   如《再别康桥》。“云彩”--“西天”;“金柳”--“新娘”-“新郎”;“水草”--“柔波{水}预示着作者对康桥的深厚感情 
3.抓关键句带动全篇,理解主旨。 
  如《沁园春.长沙》中“看”“忆”“谁主沉浮” 
4.《沁园春.长沙》《大堰河~我的保姆》可突出思想教育,感受青年毛泽东少年有志,变革社会,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理解艾青对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 
5.《再别康桥》突出诗歌格律教学,通过划分节拍,找韵脚,体会诗歌形式之美。 
四.作业设计 
1.《沁园春.长沙》可参照以下习题; 
 A.写一篇描写秋天景色,借景抒情的散文: 
 思路引导:1.借鉴本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2.借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边写景边抒情亦可。 
 B.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篇诗作的异与同,形成小论文。 
2.《诗二首》 
A.意象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人们对《雨巷》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含义,对此你有何看法?形成小论文。 
B.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诗”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再别康桥》为例具体分析说明这三美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3《大堰河一我的保姆》 
     生活中不乏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你或许就是你的亲人,或许与你素不相识,但值得同情,尊重与理解,请你去仔细观察生活,搜集有关素材写成一篇短文或一首诗。 
4尝试写新诗 
思路引导:1诗中一定要有意象,通过意象表情达意,切忌空发议论。 
          2注意诗的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可跨越时空。 
          3尽量少用形容词,关联词。 
五课外阅读推荐: 
1.毛泽东词作二首: 
《贺新郎1923年》感受毛泽东作为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的柔情的一面,多角度认识作者,《16字之首1934~1935山》感受作为政治家,诗人胸襟开阔,气吞山河的阳刚之美。 
    2.《康桥再会吧》(徐志摩) 
      体味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厚谊,西方文化对作者的影响。 
    3.《土地》(艾青) 
      体会艾青的艺术风格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六思考探究与交流 
    1 意象具有那些特点?举例说明。 
    2有人认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尝试是一次超越与文化进步,有人认为新诗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失败。对此请发表你的意见。 
 
 
 
 
 
 
 
第二单元 
一、目标提示 
    1.基础目标 
     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常用虚词,如以,为,辞,因等,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背诵《烛之武退秦师》    
和《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 
2.  发展目标 
要求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如学习外交辞令,讽谏之言的语言艺术,对《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形象,《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进行多元解读。另外,根据必修教材具体安排,本单元还要求学生在全面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的对相关语句或文段进行概括,提取精要。 
二、教学建议与提示 
1.为学生充分提供解读课文的背景材料 
2.让学生了解史传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等常识。 
3.对课外的整体把握和教学重点要明确。 
4.重视诵读能力的训练,要求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和各句的语气。 
5.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主要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等自主完成基础目标,通过学生质疑,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自主把握文章及思想感情。 
6.培养对经典名著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操作细则 
1.教读《烛之武退秦师》在强化文言文知识的同时,可突出议论的艺术,  谦称、尊称、昵称等文化常识。 
2.学习《荆轲刺秦王》突出塑造人物一方面突出语言行动描写和渲染气氛创设场面的技巧。 
3.学习《鸿门宴》可突出在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描写对比衬托人物形象写法。 
4.传统思想教育可从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精神找到突破口,荆轲身上所表现出的重信守诺,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 
5.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进步历史观和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凛然正气是做人的楷模,值得大书特书。 
6.《史记》《左传》《战国策》的体例,叙事侧重点,艺术特点可对比学习,在比较中强化认识。 
四、作业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A. 翻译第三段,体会其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 
B. 根据课文内容及课后资料,谈谈你认为秦穆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荆轲刺秦王》  
A.抄写并翻译“易水送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音乐描写作用是什么? 
B.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中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鸿门宴》 
从刘项争霸的事实中你受到那些启发?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你更欣赏那一位?自拟标题,自定立意形成小论文。 
五、课外阅读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勾践灭吴》 
    设计意图及要求:体会古人说话的艺术技巧,曲谏与直谏。 
《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刘邦本纪》 
     比较刘邦与项羽,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学习借鉴。 
六、思考探究与交流 
1.以史为鉴,历史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举例加以说明。 
2.何为真正的英雄?如何评价英雄对历史及社会发展的作用? 
 
 
作者EMAIL:chenjinrang@126.com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