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课后解读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0-20  |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本单元课文都是抒情类的,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山访友》是新选的课文,内容风格均适合学生接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领略课文的诗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二是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积累诗文语句。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课文《中山访友》设立本课的教学思路是“读——感——悟”,读是重点,感是难点,悟是落脚点。从教法看,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 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遗憾,但大量的自然风光图景弥补了不足,再加上音乐的效果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  
 
2 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用优美的情调,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指导朗读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3 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像,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你最喜欢课文中描绘的哪幅画面,为什么?”  
 
4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从题目、内容、语言等多方面提出问题,提问应求有广度,有深度。如学生提出“题目”“中山访友”能否改该为“山中观景”为什么?本课与《绿》在语言上有何异同,引导学生提问既从纵向联系,又要注意横向比较。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5 合作探究释疑,小组讨论,使他们有机会进行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6 注重能力的拓展。通过设计仿写、扩写练习,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谛,落实本文的学习目标。   
   
评论(13)┆引用┆阅读(89)┆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 乖乖猫   
 
2006-10-27 20:26:00   
我觉得这次作课挺成功的.同学们准备的都很充分.尤其是蓝图,她把自备的历史故事脱稿讲给大家听,还很熟练.李老师准备的竞赛题都很有代表性,同学们的发言也十分精彩.在朗诵比赛中,周国艳的表现十分出色,语速适当,声音洪亮,并获得了最高分.  
不足:1.有的同学发言声音太小.  
2.主持人准备得不充分.  
建议:改善不足即可.   
   
 
   
    
[匿名] 涛涛江水向北流   
 
2006-10-27 20:36:42   
我觉得此次作课反映了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先进的教学设施,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大意.课上的竞赛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有时代气息!朗诵是一大高潮,尤其是周国艳同学,诗的节奏感,语气,甚至对诗的理解,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1.发言同学声音不够洪亮.   
2.主持人应脱稿.  
3.组的代表权利不明确.  
建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回更完美!  
加油!!!!!!!!!!!!!!!!!!!!!!!!!!!!!!!!!!!!!!!!!!!   
   
 
   
    
[匿名] 文静   
 
2006-10-28 16:31:44   
听了二中老师的《山中访友》感触颇多。这一节课由贾岛的诗引入,本节课一开始就形成了师生共背的场面。  
我是一名新教师,去年刚刚步入讲台,在学校做的第一节公开课就是《山中访友》这节课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并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重温这节课,和自己那稚嫩不成熟的课相比,真是收益菲浅。  
这一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读”来始终贯穿整堂课。一开始就是找学生“读课文”,以连读的方式,然后学生进行自己评价。接着是浏览课文,“找朋友”。然后是听录音朗读,此时抑扬顿挫的朗读配上优美的音乐,真是让所有读者和听者都仿佛身临其境了。下面一个环节是“且观且听,寻体验”。配上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接着是学生自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朋友来,在此环节中学生们对课文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然后是学生大声朗读出来,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出原因,这里已经在研读课文了。最后老师范读,使大家再次沉浸在大自然那种和谐之美中。  
这节课以读带学,用读导学,贯穿了新课改的理念,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  
   
   
 
   
    
[匿名] nini   
 
2006-10-31 13:44:22   
我认为这次语文作客的讲课方式很好。这节课的感觉完全不同:平时老师带领着我们读一遍课文,然后在讲一讲课文;但这节课却是丰富多彩的。这节课增加了一些硬件设施,同学之间激烈的讨论,还有图画和配乐朗诵。。。。。。我很喜欢这节课的讲课方式。   
   
 
   
    
[匿名] 台北   
 
2006-10-31 13:57:34   
我觉得这种讲课的方法十分新颖,老师用课件更好的为我们讲解《山中访友》这一课。这样的授课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师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方式令我们领略了作者笔下大自然的美。希望以后这样的课越来越多。   
   
 
   
    
[匿名] 洁梦儿   
 
2006-10-31 14:05:35   
我认为这种授课方式很好。在小学时我们只是机械的背默一些笔记。升入初中后,有了新课改,使我们发挥想像的空间。不再是老师干干的讲课。学习环境也很放松。   
   
 
   
    
[匿名] 高大的树林   
 
2006-10-31 14:15:25   
这节课上的非常好。只要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文章内容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确了。随着音乐的流动,新赏着富有磁性的声音,再看着那几幅画面,让我感到了一种很美的意境。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在开心中学到了知识。   
   
 
   
    
[匿名] 大米   
 
2006-10-31 14:21:12   
10月27日。那真是一节难忘的语文课。苗老师用电脑做了许多精美的课件。丰富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激情的美读,使我们深深地陶醉在其中。我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在轻松中理解文章。   
   
 
   
    
[匿名] 逍遥剑客   
 
2006-10-31 14:28:33   
我觉得这种授课方式非常好,通过电脑程序来体现课文的生动性。通过图片声音等各种渠道来丰富我们的思维。同学们一个个积极思考,他们清脆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令人回味无穷。  
好棒呀!   
   
 
   
    
[匿名] 锐利   
 
2006-10-31 14:31:12   
我觉得这次作课非常好.同学们准备的都很充分,但很真实.尤其是苗老师,她把自备的历史故事脱稿讲给大家听,还很熟练.苗老师准备的竞赛题都很有代表性,同学们的发言也十分精彩.   
   
 
   
    
[匿名] 爱民   
 
2006-10-31 19:46:18   
我感觉这次做课非常好,使我们能很快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匿名] 朗   
 
2006-10-31 19:51:16   
我觉得这种授课方式非常好优美的音乐,激情的美读,使我们深深地陶醉在其中我很喜欢这节课的讲课方式   
   
 
   
    
[匿名] 雨夜   
 
2006-11-01 16:52:21   
苗老师的这节公开课作为新课改的一次尝试应该说是成功的。这节课正如她自己在解读中所说,用“读-感-悟”贯穿始终,突出了“读”这个重点,基本解决了“感”这个难点,落实了“悟”这个落脚点。整个课程的设计比较合理,课程容量较大,学生的活动较多,一部分学生的表现也比较突出,一个刚刚上了两个月的七年级的新生,能达到这种水平应属非常不容易。特别是带画面的朗读课文,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中,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体验。而且同学们在体验中感受了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达到共鸣,正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标准。  
我感到不足之处有两点:一.在总体设计上是否有“求全”之感,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开掘得不够深刻,作者的主旨在于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二.师生的交流似乎有点生硬,“做课”的“做”的痕迹较为明显。是否恰当,仅供参考。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