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2及练习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22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 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 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 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 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 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 “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