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训练 
基础演练 
1.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人曰:“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语:y) 
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恶:w& 
C.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b$ 
D.王知夫苗乎?  夫:f& 
2.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两组是 
[    ] 
A.孟子见梁襄王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B.天下恶乎定?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C.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六王毕,四海一 
D.望之不似人君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3.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接近,走近。 
B.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如果。 
C.诚如是也,民归之  诚:如果。 
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油然:自然而然地。 
4.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通“猝”,突然 
B.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由:通“犹”,如同 
C.王说,曰:“诗云:  说:通“悦”,欣悦 
D.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 
E.吾王之好田猎  田:通“畋”,打猎 
5.对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②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③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课内纵横 
阅读文段,完成6—9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6.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突然问道:“天下要怎么样才能安定呢?” 
B.天下莫不与也。 
——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C.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D.其如是,孰能御之? 
——如果这样的话,谁能抵抗它呢? 
7.孟子在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梁襄王给孟子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________ 
9.文中两个比喻有怎样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阅读文段,完成10—16题。 
   
寡人愿安承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10.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庖有肥肉p2o          野有饿莩pi3o 
陷溺其民n@          始作俑者y%ng 
B.深耕易耨n^u          杀人以梃t!ng 
孝悌忠信t@          童叟无欺sh%u 
C.率兽食人sh0          铤而走险t!ng 
轻徭薄赋b$          厩有肥马ji) 
D.孤家寡人gu3          丧地失师s4ng 
鞭挞棰楚t4          深恶痛绝w) 
11.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代词,这些人。 
B.愿比死者一洒之  比: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陷溺: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 
12.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有以异乎? 
无以异也。 
C.夫谁与王敌? 
今夫天下之人牧 
D.为民父母行政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13.加粗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B.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D.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14.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段使用了类比和对比手法,请指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C(谒见/看到。B.怎么样。C.统一。D.远望/盼望) 
3.D(兴盛的样子)  4.(盍,何不的合音) 
5.A.(之:凑足音节/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而:顺承,又/连接修饰成分与中心词) 
6.D 
7.残暴的统治失掉民心,实行仁政,则民心归附,就能以此统一天下。 
8.无国君的素养,不令人敬畏,平庸低能,缺乏教养。 
9.材料上均以水喻,内容上,只有先以仁泽滋润斯民,然后,百姓才会如水就下地归附仁君。 
10.B(叟s%u)  11.A(其:揣测语气词)  12.B  13.B 
14.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对以人形俑殉葬尚且咒其无后,则统治者以政杀民,更应该痛加鞭挞。 
15.杀人用梃与用刀并无不同,类比出用暴政杀人与用刀杀人同样残忍。把实行仁政之后的国家的社会政治局面与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敌国对比,把双方士兵的作战表现对比,说明了仁者无敌的观点。 
16.魏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想雪耻报仇的问题。孟子的建议是:实行仁政以归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 
  |